职场黑神话:老板和员工的共情取经路
上文 6000 字,花了一周构思,6 小时写完。不但会聊清楚 怎么分配精力,怎么寻找合伙人 这两个问题,也会大量串联我近 8 年创业和管理工作中的思考。强烈建议阅读。
(头图在文章末尾)
本文受到胡扯游戏群友启发,感谢:Nicholas、付先生、戴先生、建宝。
上周六,我转载了游戏自媒体「风海铜锣」的一篇文章: 致命问题:大厂原生老员工创业的成与败,文中提到了大厂原生老员工创业的核心问题:
对目前中小互联网团队的创业生态了解太少;
存在一厢情愿的主观自信和固执;
缺少和执行层共情带来的领导力不足。
回想我合作过的大厂老员工,以及我在上千个面试中聊过的大厂老员工,似乎是这么个理儿。
我写过一篇:曾老师的面试培训,介绍我的面试经验,可以参考。
聊到共情,群友又抛出问题:
领导层共情是不是一个伪命题?
千万不要共情领导
我还真看过一篇「笔记侠」的文章,讲的是: 在公司,千万不要共情领导!
文章的大致结论是:
站在老板的角度,做好向上管理,给予上级足够的认可(情绪管理)
使用 So What 提问法理解老板的决策动机;
不能捆绑自己。
要做好向上管理,就要知道老板的行为风格。
上文根据DISC模型,把老板的行为风格分为四种类型:D-支配型、I-影响型、S-稳健型、C-服从型。
D-支配型: 喜欢掌控全局,做决策迅速而果断。下属应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,帮助老板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,并提醒他注意可能忽视的细节。
I-影响型: 擅长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。下属要这些想法落到实处,具体化成可执行的计划,并跟进实施过程,确保想法得以实现。
S-稳健型: 偏好稳定和有序的工作环境。下属需要展现出灵活性和应变能力,特别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,甚至代老板承担一些风险较高的任务。
C-服从型: 强调规则和程序的重要性。下属需要严格按照既定要求执行工作,注重细节和精确性,以实现高效的团队协作。
做好向上管理就行了,老板不需要你的共情。
老板和员工,思维的核心差异
上一段提到了,执行者不需要和管理者共情。但管理者没有共情能力,很难做好管理。
员工和老板之间,主要是这三种差异:
立场差异:屁股决定脑袋,位置决定利益诉求。
认知差异:经验和知识水平导致的视角差异。
信息差异:高层信息流和基层信息流导致的观点和结论差异。
这就注定了,员工永远无法做到与老板共情,这也注定了,老板一定是孤独的。
我们用一个例子展开说一说:
假设公司想立项个新游戏,你作为老板让下属做个用户调研。拿到报告,你觉得写得一团糟:条理不清晰、数据不充分。这个时候,你会怎么想?
他最近事情太多了,没有精力认真做;
这家伙就是懒,不肯下功夫;
他能力不行,做不了这件事;
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。
你的答案,说明了你在这件事上思维所处的层次。
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。
爱因斯坦
换句话说,要解决问题,需要思维上的升级。
不同的层次,有不同的关注点和应对模式。
思维模在 环境层 的人,类似于心理学上的「外部归因」,认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别人的错或者环境不好。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「抱怨」。
思维模式在 行为层 的人,认为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行动力不够,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 「行动、行动、再行动」。
之前写过一篇周读:「努力」就是「奋斗逼」吗?
思维模式在 能力层 的人,认为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,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「学习、学习,再学习」。
思维层级在 信念/价值观 的人,关注的是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,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,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「要做对的事情」。
思维模式在 身份层 的人,关注的是「我是谁,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」,其主要的应对模式「因为我是一个这样的人,所以我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和行动」。
思维模式在 愿景层 的人,关注的是「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?我如何能改变世界?」。其主要的应对模式是「如何改变这个世界,让它更好?」
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是同一个人,思维也会在不同的层次间切换。
比如考虑公司的发展方向或者自己的人生选择,思维集中在上三层,方向决定之后的执行,思维集中在下三层。
在一个低维视角的人眼里无法解决的问题,在一个高维视角的人眼里,问题可能变得很容易解决,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会消失。
正如我在 小游戏创业:为什么你不需要技术合伙人? 一文中提到的:
绝大多数的技术人,都还沉迷在 被正反馈训练过的 无所不能感觉中,难以理解产品做出来是为了什么。
因此,技术人在创业过程中加的班,努的力,都变成了技术人在这段创业经历中,对自己本身价值的认可。
创业成功,一切好说。创业失败,技术人会理所当然认为 自己的价值错付了。
请注意,我不是说技术人这样思考问题是错误的。每个人站在自己认可的角度去理解问题,没有错误的观点。
认知层级不同,就无法共情。
共情员工,不要提供金钱和情感帮助
许多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商业模式,都是建立在「认知收割」的基础之上的。
这种收割古今并不不同。我之前总结的一篇 数值策划书籍推荐 中提到的《江湖丛谈》中讲的商业模式,几乎都是认知收割。
互联网超大企业,因为有足够多的冗余人才,有强大的科层制度,所以不需要那么多共情:
执行不下去的,换人。
执行层的人,足够优秀,懂得向上管理。
在大厂能混得好的,客观上必须得一专(先当好螺丝钉才有管螺丝钉的机会),但未必多能。而创业几乎要求创始人全能,大厂的经验经历几乎是起反作用的。
而 小初生/小初老 ,就不能用这套了,不然分分钟起义。小熟老 则是根本不需要这套。
小初生/小初老/小熟老 的定义: 特别艰难:中小游戏企业的从1到10
在创业团队,共情的主要目标,就是上下同欲,构建共同利益。上面我们讨论过,上下级的认知差永远存在,而且不可调和。
创业失败的团队,大多是上欲下同,或者上同下欲。
简单一点思考,上层是建不世之功,下层是分实在之财。创业者只需要理解好执行者的需求,分好钱。
管理者需要给执行者 可以理解的目标,比如望梅止渴,比如不加班耽误进度,产品会失败,公司会裁员。但不可强求执行者能完全理解并同意你的目标。员工不会认为公司裁员和自己的努力有什么关系。
还有些管理者,把对员工的共情理解为 温柔、温暖、热情、友好,甚至在员工遇到一些小困难的时候,很慷慨地施以援手(精神或者金钱上的),这都是错误的。
共情在于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核心价值观。你理解他,但不需要亲近他,也不需要提供过度帮助。
你理解是帮助,他理解可能是服务。
准时发薪就是最好的帮助。
共情的操作方法
共情不仅可以提高你与合作方之间的关系深度,还可以提高你和敌对方的关系深度。
达成共情需要经历以下 3 个阶段:
阶段 1: 了解自己, 当你经历某事时,你能够体会并描述你的想法或感受,例如「我感到害怕」,「我认为这不公平」以及「我觉得你不喜欢我」。
阶段 2: 换位思考, 想象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,自己是什么感受。
阶段 3: 感同身受, 理解「他为什么要那样做」,而不是「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」。了解对方的认知和立场,承认对方的感受。
傻子和疯子,大神和大佬
乔布斯自传中有一段被引用烂的话:
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,还是想改变世界?
其实大部分人都会不假思索选择卖糖水,毕竟旱涝保收才幸福。
只有傻瓜和疯子才想改变世界,他们成功之后,就变成了大神和大佬。
如果失败了,还是傻瓜和疯子?
NO,大不了再来一次呗。
https://civitai.com/images/711456
游戏推荐:《指尖大营救》
特别介绍
有很多重要内容,公众号发不了,但群里特别能聊。
群里有独立开发者,游戏公司创始人、大厂负责人、量子理论研究者……
关注公众号可以进群一起唠嗑,独立游戏、商业游戏、流量游戏、研发、投放、发行、运营、招人 都能聊,纯唠嗑也欢迎。
下面几个系列文章花了不少精力,可以读一读:
创业系列:
效率系列:
产品分析:
立项系列:
混变系列:
运营系列:
成长系列:
会议系列:
奇技淫巧:
荐号系列:
电子游戏是怎么赚钱的:
再多读几篇:
都刷到这里了,不来个「点赞」「分享」「在看」一键三连吗?